現如今,技術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未來的世界將是萬物互聯的“智慧型”世界。在這樣智能化社會背景的趨勢下,中國石化西北油田也將各種各樣的智能角色應用于“智慧油田”的建設中。
“電檢保姆”呵護“智慧油田”健康成長
“嗞嗞嗞……”在西北油田聯合基地的空曠設備區域內,一位造型酷似“大白”的機器人,走走停停,逐一排查設備的儀表數據和運行狀態,做好了隨時“告狀”的準備,這些儀表數據及運行狀態實時反饋到了聯合基地的變電站里。坐在液晶顯示屏下的三名運行管理人員根據反饋回來的數據進行相應的調控工作。
這就是名為“慧眼”電力巡檢機器人,于2017年12月引進。“它集成了監控后臺、紅外測溫、讀取表計、紅外成像的功能,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的‘體檢’管理。它可是我們重點培養的‘小寶貝’,還有自己的‘專屬小屋’呢。”電力調度科科長劉建軍風趣地介紹道。
據悉,在電力巡檢機器人尚未出現時,巡線工作一切純靠人工,“過去每天巡線要按時按點,一趟下來至少要5個小時。遇到雨雪天氣,井上一些突發情況也不能及時發現。”來自聯合基地的技術人員鄭茂林說。
而智能電力巡檢機器人的閃亮登場輕易解決了這種問題,從人工手中順利的接過了巡檢的“接力棒”。機器人的巡視頻率是人工的21倍,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工作質量與效率,為安全生產做出極大的保障。
“技術工人”幫助“智慧油田”高效生產
“兩年前,若要掌握某口油井的含水比例,要通過取樣、送檢、化驗、結果報告這些環節。這樣一個流程下來,最起碼需要4個小時,費時費力。”采油三廠的值守員工傅紅兵說道。
為此,采油三廠經過攻關,創新提出含水在線檢測技術,與人工化驗對比的誤差小于5%,實現含水監測智能化。為全面推進故障巡井奠定基礎。
現在,傅紅兵僅用10分鐘就可以查看一遍16口油井的含水狀況。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
其實,含水在線監測只是眾多“智能工人”中的一個范例,還有很多的“智能工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快遞員”——參數遠程傳輸、“管理人員”——加熱爐溫度控制、“檢查測試員”——摻稀遠程調控、“醫護人員”——液面自動檢測等共同構成了智能油田井站一體化示范區。
“這些‘技術人員’可是幫了我們大忙了,不僅使我們的工作形式發生了改變,人員也得到了相應的優化,現在的一個計轉站點分布有4-5人,有的計轉站甚至無人值守了。”采油三廠管理一區的黨支部書記趙傳奇介紹。
截至目前,采油三廠已經建立了8-2與8-5兩個無人值守計轉站。它們所有數據都會傳輸到大站8-3,由8-3站直接進行監控。使得油田現場沒有了“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從“人找事”變成“事找人”,在這樣的井站一體化的管控下,油田的生產運行提效20%,降低工作量30%,用工總量減少了452人,優化現場操作人員80人。
現如今,智能油田的單井數據覆蓋率可以達到100%,而由于網絡的原因,視頻覆蓋率不到60%。“我們希望未來5G盡快投入,作為整個工業物聯網,它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采油三廠的副廠長周全憧憬道。
“財務總監”督促“智慧油田”規劃未來
“我們之前一年大概產生1200份紙質版結算,一份結算平均有30頁,材料摞起來得有大概2米高了,有了智能財務機器人后就基本上是無紙化辦公了。”采油三廠的財務科科長王寧邊說邊向記者展示電子辦公系統。
據采油三廠總會計師解洪勇介紹,今年4月23日,西北油田采油三廠智能財務機器人系統正式上線。傳統模式下整個流程需要1-2個工作日才能完成。而智能財務機器人僅用2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個項目流程。
過往,一個項目從填寫簽證單,到審核確定結算量,再到劃價,最后生成結算單,最少要經歷4天,經過7人接力才能完成,既費時又費力?,F在用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直接提取財務數據,并實現自動劃價,生成財務結算單,再由機器人自動錄入發票信息,提交訂單申請。
解洪勇表示,現在的企業要跳出財務看財務。結算、報賬這些都屬于小財務,要想做到大財務,就要通過智能財務機器人的高效運轉,做好財務管理。“比如說根據市場油價的高低,我們就要決定接下來的開采量,以及是否要進行相應的增產或者減產,這其中就包括價值引領與決策依據。”
財務部的人員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了出來,并賦予他們新的角色。從財務會計著重到財務管理,將他們投身于數據分析,業務管理,業財融合等工作中。
“智慧時代”下,中石化西北石油局有“智能保姆”做好基礎保障、“智能工人”參與生產運行、“智能總監”進行管理決策。“智能油田”正朝著“智慧油田”的道路上堅定的前行著。
(本文來自于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