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日報)中國石化西北油田依靠不斷創新,截至2019年5月底,累計生產原油10885萬噸、天然氣228億立方米,對疆供氣108億立方米,這些石油和天然氣,轉變成了日常“吃穿用行”各類產品,有效支持了新疆經濟建設和民生發展。
“看著被還原的4.8億年前的地層,我們感到科技發展速度真是太快了。”近日,在新疆石油行業首臺大型3D打印機前,烏魯木齊市第70中學初二(7)班的鄧文清和同學們一起緊盯著智能噴頭,議論著3D打印的神奇。
當天,該中學初二師生與新疆科技廳、新疆石油學會、新疆地質學會、新疆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新疆科技人才開發中心的代表,以及媒體記者,走進烏魯木齊西北油田科研園區的勘探開發研究院,參加中國石化第四季公眾開放日活動。
這是西北油田承辦的第13期活動,本期活動以“探秘智慧能源擁抱智慧油田”為主題。在智慧小課堂上,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大家了解到,人一生大約要“穿”掉290千克石油、“吃”掉551千克石油……以前感覺遠離石油的鄧文清,開始重新審視石油的重要性,她在現場對10余種產自西北油田不同顏色的石油仔細觀察起來。
中國石化本著疆內資源就地轉化的原則,大力開拓疆內油氣產品市場,全力保障新疆原油、天然氣、輕烴、液化氣等供應,在新疆形成了“疆油疆煉疆銷”的完整產業鏈。西北油田作為產業鏈第一環,不斷創新勘探開發技術,進疆41年來,實現了“沙參2井的突破、塔河油田的誕生、順北油氣田的發現”三座里程碑。“我們是西北油田的決策‘參謀部’,先后在8個層系發現10多個油氣田,其中發現的塔河油田是我國陸上十大油田之一。這些成果源于科技創新,讓我們的勘探開發技術越來越‘聰明’了。”勘探開發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徐中祥說。
從1978年進疆以來,西北油田依靠不斷創新,截至2019年5月底,累計生產原油10885萬噸、天然氣228億立方米,對疆供氣108億立方米,這些石油和天然氣,轉變成了日常“吃穿用行”各類產品,有效支持了新疆經濟建設和民生發展。
從寒武紀的三葉蟲化石,到侏羅紀的恐龍化石,在西北油田古生物展廳,參觀者不僅了解到生物的進化史,也感受到化石對地層劃分的作用,它為尋找石油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古生物展廳的“鎮館之寶”——烏魯木齊鯢化石成為最耀眼的明星。烏魯木齊鯢是我國晚古生代地層中首次發現的兩棲類化石,鯢化石中能清晰看到生長的爪足,見證了魚類向兩棲動物的演變。參觀者爭相在這里合影,與古生物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在碳酸鹽巖縫洞型模型室,參觀者了解到隔著珠穆朗瑪峰的距離對油藏進行CT掃描的核心技術,并觀看了鉆井設備,了解到這些像怪獸牙齒般的鉆頭,如何在地下好似“貪吃蛇”一樣尋找石油。
“今天在這里見到了許多化石和非常高端的技術,激起了我的科技夢想,以后我要好好學習,奮發圖強,為建設美麗新疆貢獻力量。”鄧文清說。
據悉,為加強國有企業形象宣傳、促進國有企業與社會公眾的溝通和了解,自2012年起,中國石化開始組織“開門開放辦企業活動”,建立起了與社會便捷溝通的穩定渠道。2016年,“開門開放辦企業活動”被升級為中國石化公眾開放日品牌活動。3年多來,中國石化累計有50余家下屬企業在全國30余座城市開展了此項活動,成為我國工業企業中規模最大、央企首個品牌化公眾開放日活動,展示了智慧、綠色、開放的企業形象。